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江苏最美人物童充(下):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后浪力量更加澎湃 正文

江苏最美人物童充(下):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后浪力量更加澎湃

时间:2024-06-18 20:51:20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焦点

核心提示

上海喝茶论坛-上海喝茶体验-上海喝茶推荐

□苏报记者 惠玉兰

“罗马不是江苏加澎一天建成的,更不是最美一个人能建成的”,2016年起,人物人后童充有了并肩作战的童充团队。在随后的个人几年中,他带领国网苏州供电公司青年员工逐步发展“电博士”团队,到群投入到动态防雷研究中,浪力量更这项研究涉及通信、江苏加澎电力、最美气象等多种学科。人物人后团队齐心协力参与数据分析、童充开发智能算法、个人搭建硬件装置、到群调试优化系统……

锲而不舍,浪力量更金石可镂。江苏加澎童充带领“电博士”团队首创“动态防雷”技术体系,主导国际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勇夺“联合国全球契约青年SDG创新者项目暨首届中国青年SDG创新挑战赛”最高奖。童充的科研精神,激励着团队成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科学事业及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从“不可能”到现实

当时间来到2016年,此时距离童充从维也纳捧回奖杯已4年之久。生命有时候就是一支箭,当知道瞄准的目标和如何运弓后,用力把弓弦拉满,让箭射出去就好!4年间,童充全力朝着研制系统的目标奔去。

这一年,“智能配电网雷电传感及动态防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技项目在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正式立项。吴越涛是最早加入童充团队的人,童充邀请他一同参与系统的搭建工作。谈及当时加入的原因,吴越涛认为是童充所描绘的场景给他带来了震撼,“在我的认知里,雷电和地震一样,预测它感觉是痴人说梦。但童充和我详细说了他的构想和取得的技术基础后,我突然相信动态灵活的雷电防护是可以实现的,这样‘从0到1’的事对我来说有很大的诱惑。”

在公司的支持下,童充的“电博士”团队也不断扩展,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技术攻关。

然而,即便有着十多年的积累,童充“电博士”团队的科研之路也并不平坦。对于他们而言,要实现动态防雷系统落地,第一个要攻破的关键技术,就是对雷电实时、准确地探测与跟踪。在团队的共同测试之下,他们创造性地用多组天线协同探测之前不被关注的云间闪电和实际造成破坏的云地闪电辐射信号,研制出了具有一根主天线、四根高频天线及三路信号接收处理通道的雷电空间辐射传感器。他们又分析了近十万个波形样本,开展了上千种频段的组合调试,创新研发出“高精度广谱分频雷电探测”等技术,最终实现单传感器雷电探测范围一万平方公里。完成探测技术后,团队又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雷电的多维联合预测和雷害评估,最终形成动态防雷监测系统的成套软硬件。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动态防雷的理想在历经茫茫黑夜后迎来曙光——2017年5月,团队在苏州成功研发上线世界首套地区级的动态防雷监测系统,监测范围达一万平方公里。同年10月,动态防雷理论又获得国际领域的进一步认可,成功斩获“国际防雷科学技术成就奖”。

正是在刻苦攻关和勇毅前行中,童充带领“电博士”团队成功攻克雷电领域一系列重大难题,获得30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成果获第三十三届国际防雷大会“世界领先”鉴定,并得到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国际领先”鉴定。

把中国科研传向世界

“凌晨两三点和国外连线是我们工作的常态,就一年的时间,我们开展了30多次国际交流和研讨,最忙的时候是凌晨两点刚结束工作。”“电博士”团队成员麦锦雯说,除了强调以实践筑牢科研根基,多年参与国际学术切磋的童充也不断向团队强调要勇于加强国际交流,提升中国在相关学术领域的话语权。2021年,团队作为发起人,联合全球20余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发起了“雷震子计划”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共同研究应对雷电灾害的挑战。

2023年,国际大电网及国际防雷联合大会在苏州成功举办,团队受邀分享创新成果,让世界见证中国行动。“我们当时有机会组织这样规模的国际会议作交流,给了我们团队年轻人展示、锻炼的机会。”“电博士”团队成员温嘉烨说,组织策划国际会议时,童充敢想敢做的拼劲与亲力亲为的周到让他印象深刻。童充作为团队带头人以及本届会议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在9月初搭建了国际会议组委会小组,领着团队年轻人开始了会前筹备工作,从一张张任务明细表开始,设置若干阶段目标、每日方案梳理、一次次的碰头会,就这样逐步将纸上的国际会议方案变成了现实,并受到国内外参会者的好评。

虽然取得了不小的个人成就,但童充始终希望可以鼓励引导更多的青年,积极参与联合国青年可持续发展相关活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等国际平台,融入世界,贡献中国青年的力量。因此,尽管这样的生活、工作节奏让他倍感疲惫,但他却从未抱怨过一句。2019年1月,童充带领团队成立科技志愿服务队,面向中小学生等群体发布雷电防护公益课程,服务近万人次。他还带领团队开展校园科普近20次,邀请中小学生参观新能源小镇,走进中小学开展校园宣讲,开展“新能源小镇大探索”“失落的天堂·全球气候与碳”“寻访当代‘雷震子’”“社区暑期防雷”等实景趣味科普志愿活动。“他始终拥有不变的科研初心,正应了那句‘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电博士”团队成员袁婧这样说。

5月22日晚6点,童充的手机备忘铃声突然响起,他立马起身向记者抱歉道:“有一个欧洲线上会议马上开始,我有论点要阐述,要先离开了。”